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财经资讯>正文

为什么赢的总不是自己的孩子?

2018-11-28 15:55:54 来源 T|T

运用哲学的思维,家长就可以思考“我的孩子属于我吗““第一名就是好的吗”这些问题,于是我们就能回答“总有人要赢,为什么赢的人不是我?不是我的孩子?”这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了。

哲学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清事实,认识自我,探寻和孩子的关系,我们自己的生活,孩子的人生,以及生命的价值。然后,在现实生活中去做正确的选择。

这,才是我们进行思考的真正目的。

就在奥斯卡儿童哲学教育计划开始的前一天,我在朋友圈读到了一篇热文《疯狂的黄庄》,还有读者给我们专门留言点题,想让我们写写我们的看法。

《疯狂的黄庄》最后一句是:总有人要赢,为什么赢的人不是我?所以,谁也不敢懈怠,根本停不下来。

“总有人要赢,为什么赢的人不是我?”这句反问一直萦绕在我心头,总觉得哪里不对,想反驳又缺乏充足的论据。

11月20到25日的这一周,我一直都在奥斯卡的儿童哲学教育计划第一阶工作坊里学习。

我每天都很累。虽然几个小时都是坐在那里“一动不动地呆若木鸡”地思考——上过工作坊的人,都会知道这个梗:因为奥斯卡会一直像老虎一样,如果你不能保持“木鸡”的状态,后果会很严重——但是,每天回到家里之后,我基本上就已经被累趴下了。

我对奥斯卡说:这是我几年来睡的最好的一周,每天回家就瘫倒在床上,一觉睡到天亮。

奥斯卡听了之后哈哈大笑,说:就像是一个很少锻炼的人,来到健身房,开始健身,回到家里后,肯定会感到浑身酸痛。头脑也是一样,你之前太少思考的话,一旦进入到真正的思考状态,也会有类似的感受。

整整一周下来,一场接着一场“苏格拉底式”的诘问,一个接着一个坦诚、真实、锋利的问题,让我开始用新的思维去看待看似天经地义、显而易见的很多问题。

在最后一天的公开场工作坊中,奥斯卡问一位妈妈:

你认为谁的孩子是第一名,你的孩子,还是其他人的孩子?

刚开始,那位妈妈回答:都可以。

奥斯卡又问:可是,第一名只能有一个,你只能有一个选择。

那位妈妈这次很坚定说:当然是我的孩子。

奥斯卡又问:为什么你认为,“你的孩子”就应该是第一名?

那位妈妈表示自己没有听明白问题。

奥斯卡说:难道不应该是“最好的那个”得到第一名吗?为什么“你的孩子”就应该得到第一名?

奥斯卡又说:有一次我在巴黎搭乘的士,恰逢世界杯期间,司机跟我说“法国队必胜”。我说,为什么是“法国队”必胜?难道不应该是“表现最好的球队”获胜吗?

司机很生气地说,你是法国人,就应该永远支持法国队胜利。我说,任何比赛,难道获胜的不应该是“表现最好的球队“吗?这样的比赛才公平啊?结果呢,司机不理我了。

奥斯卡又说:我不是说法国人不应该支持法国队,我只是想告诉他,不能过于被情感支配了理性,一旦法国队没有获胜,反而会做出伤害到法国队,也伤害到自己的事情。

同样,我也并不是说“自己的孩子”就不应该得到第一名。但是,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,而不是仅仅凭借着情感去做很多关于孩子教育、成长的决定。那样的话,也会像对足球一样,反而会造成冲突和伤害。

限于时间问题,这个有趣的对话,并没有继续下去。但是,但凡知道一些“苏格拉底式”哲学思维的人,都会知道,刚开始的那个问题本身并不重要,而是由这个问题带来的思考,才是最重要的。

所以啊,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,继续去想一想,到底我们的头脑中,已经存在着什么。

第一:为什么“你的孩子”,就应该是最好的?

其实,这是人们普遍的直觉之一。

如果,每一位孩子回家问自己的妈妈,“我是最好的吗?”,妈妈肯定想都不用想地回答,“孩子,你当然是最好的那个!”

如果,你去问每一位妈妈,“谁的孩子最好”,她会很自然地回答,“当然是我的孩子最好”,“无论我的孩子在外面怎样,在我的心目中当然是最好的!”

这一层的意思,就是因为:“孩子是我的”,所以:就是“最好的”。

这里的“孩子”,其实也可以替换为“老公”“房子“衣服”,以及“思想”“观点”“见解”……你会发现,很多人在“直觉的思考”中,会由于只要是“我的”,就应该是“最好的”这样的思维中。

从情感上来说,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,还会带来感情的融洽、自信的提高。但是,我们自己要进行“真正的理性思考”,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,不可能按照“你的标准”来进行。

如果不知道这一点,你就会执着于“我的孩子”明明在我的心目中是“世界上最好的那个”,为什么在学校里、社会上没有成为 “最好的那一个”?!

你就会这样想:我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,是学校的问题、是老师的问题、是这次考试的考卷有问题、是评卷的标准有问题……总之,不是“我的孩子”的问题。

他明明在我这里表现得这么好,为什么到了学校就不好了,到了社会上就不好了。那就说明,是“你们”(这个学校、这个社会)有问题,“你们”让我的孩子变得不好了,我要让孩子退学、远离你们!

所以啊,我们虽然情感上不接受,但在理性上一定要知道,“你的孩子,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”。

最近这十几年来,很多妈妈都已经看到过纪伯伦的那首著名的 “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”的诗歌:

你的孩子,

其实不是你的孩子,

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。

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,

却非因你而来,

他们在你身边,

却并不属于你。

我知道,很多妈妈还是在头脑里更喜欢“我的孩子”这个称谓——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,如果在这个字眼上较真,那就没有智慧了——但是,我们一定要知道,“我的孩子”跟“我的杯子”是有本质区别的。

“我的杯子”,是有归属权的,我可以任意处置我的杯子。哪怕把杯子打碎,那也是不触犯任何法律和道德的。

对于“我的孩子”,我并没有归属权。我们对孩子只有监护的权利,孩子自从一诞生,就拥有自己的生存权、教育权等等权利。这些权利,就算是亲生父母,也是不可以侵犯的。

所以啊,既然“你的孩子,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”;那么,也就不要再执着于——“只要是我的孩子,就应该是最好的孩子”了!

第二:为什么要让你的孩子得到“第一名”?

这看起来,又像是一个很蠢的问题:第一名自然是好的;我希望我的孩子好,有什么错?

但是,我们不妨深入地思考一下:第一名为什么就是好的?

这个第一名的标准,是否就可以全面涵盖一个孩子到底“好还是不好”呢?

就算“第一名”达到了可以全面评判一个孩子好还是不好,那么,第二名就算是不好了吗,第三名呢,第四名呢……除了第一名之外,得到任何名次都算是不好吗?

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得到第一名,是通过他自己先有当第一名的意愿,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,还是先给他制定一个任务,然后再给他所有的资源,去完成这个目标?

如果,可以通过财富的优势、关系的疏通,帮助孩子得到第一名,你会去做吗;如果你意外得到了考试的答案,可以帮助孩子得到第一名,你会去做吗?

如果孩子得到了第一名,会得到什么,更好的学校、更好的工作、更多的财富、更大的名声……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第一名得到吗?

如果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、热爱,可以换取一个第一名,你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建议?

如果你的孩子,从小到大,永远都没有得过第一名,你会永远对他表示失望吗?

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,过上幸福生活,拥有快乐的人生,除了得到第一名之外,是不是就得不到了呢?

……

这些问题,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标准的、完美的、确定性的答案。

是的,这就是真实的人生。

哲学的思考,不要去寻求确定、完美、标准;我们永远要进行反向思考,比如“我的孩子属于我““我的孩子并不属于我”,“第一名是好的”“第一名并不好”等等。

哲学,帮助我们思考,但并不是说,我们所有的行为,都按照哲学的方式去做——而是哲学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清事实,认识自我,然后,在现实生活中去做正确的选择。

那么,我们去思考:“为什么你的孩子是第一名”这个问题,并不是要告诉你,你的孩子不应该是第一名,而是想通过更深入地思考,去探寻我们和孩子的关系,我们对孩子的期望,我们自己的生活,孩子的人生,以及什么是孩子生命的价值。

这,才是我们进行思考的真正目的。

其一:我们经过哲学的思考,清晰了“我的孩子”其实并不是“我的孩子”,他们更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、需要独立自由的、需要自我思考的完整的生命。

在生活中,我们仍然要对孩子说,“你是我永远的孩子,我会永远爱你”,这是情感的表达。

只不过,在表达情感的时候,我们不要真正地去做“把孩子当作永远的孩子”的事情,用亲情来绑架孩子,不让孩子远行、不让孩子追寻自己的梦想、不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权利……

不要去真正地施行“我的孩子”的权力:

因为你是我的孩子,所以,我可以决定你学什么不学什么;

因为你是我的孩子,所以,我告诉你以后做什么样的工作、居住在哪个城市;

因为你是我的孩子,所以,我可以决定你喜欢谁不喜欢谁;

因为你是我的孩子,所以,你不允许给我丢脸,不允许做任何让我没有面子的事情;

因为你是我的孩子,所以,无论你多么有成就、有思想、有主见,在我面前都不能表现出来,都得听我做决定。

其二:我们经过哲学思考,清晰了“我的孩子“其实并不一定是“最好的那个孩子”,他只是千千万万个人中有可能成为“最好的那个”。

在生活中,我们仍然要鼓励孩子去做“最好的那个”,告诉他:

这个世界上,任何人都有可能做最好的那个,只要你有这样的愿望,就去勇敢地追求;

无论你做不做得到最好的那个,其实,都没有关系,只要尽力去做了自己喜欢、热爱的事情就好了;

无论你做到了哪一步,只要自己不感到遗憾,你就会享受过程,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;

妈妈不会用外界的财富、头衔、权力等等标准来衡量你,只会用‘自己是否对自己满意’来提醒你;

所以啊,你永远是妈妈心目中“最好的那个”,妈妈会永远支持你,爱你。

这就是我对“为什么你的孩子是第一名”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思考和见解。当然,它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,更不是对家庭教育的答案,它只是在我头脑中的一个过程而已。

我觉得,作为家长,我们不妨多进行一些这样的思考。或许,我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过程——人生最大的难题,不就是如何度过生命这个过程吗?


免责声明: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本网站不能也没有甄别所有网站用户提供内容的真实性,也不保证其内容、产品、服务或其他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,更不提供明示或暗示的担保。对于访问者根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,本网站极其关联企业不承担任何责任。 如涉及稿件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。
行业关注
图文赏析